天津是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和北京广州上海等基本在同一个档次,不同的是天津作为一个主要的通商口岸汇聚了非常多的外国租界。天津是一个年轻的新城市,到现在也不过70多年,但是恰恰是这70多年当中前面的一二十年,汇聚了民国期间所有的时尚元素,比如中国最早的戏院,最早的杂耍曲艺场所,最早的肥皂厂,缝纫机厂,化学厂以及很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一些地方,这些时尚的元素构成了天津作为通商口岸集成民国文化的地方。
天津作为中国最早现代化的城市,在1906年就出现了第一座“电影院”,而此时距离电影诞生也才仅仅10年,距离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仅两年。电影院是文化生活匮乏的那个年代,人民津津乐道的地方,它承载着众多人诸多美好的回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津人周紫云创建了第一座电影院,名“权仙茶园”,坐落在法租界紫竹林。此后又有天津人和租借地的外国商人相继建立电影院。到30年代中期,全市电影院发展到30多座。为华北地区大城市影院数量之冠。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后,时局动荡,民心浮动,加之影片来源受限,电影业日渐萧条,有些电影院(大光明,光陆,光明,明星,新中央等)相继改演戏剧。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时局好转,民心趋稳,电影观众有增,一些原已改行的影院又恢复电影放映。经过新中国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与发展,到1963年全市电影院,影剧院已达到64家,为天津解放时的2.6倍。1987年4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广州召开城市影院建设与改造工作会议以后,天津市1987年—1989年间,先后对光明,大光明,曙光,十月,和平以及塘沽人民影院共13年专业电影院进行改造,经过改造的电影院都改善了服务设施,增加了服务功能,特别是增添了国际上先进的宽银幕立体声放映设备,丰富了上映影片的品种,有12家影院被定为特级电影院。直到1989年,光明,大光明,曙光,十月4家影院年放映收入均超过百万元。
天津最有名的大光明影院于1923年由英籍印度人塔拉梯和天津人韦耀卿合资在英租界朱家胡同建造,名“蛱蝶电影院”,1934年改名大光明影院。1055年该院改为国营。1957年改建成天津市第一座宽银幕立体声影院,1988年装修改造,安装新型立体声放映设备后由市文化局定位“特级电影院”。
追寻时代记忆,传承时代精神,荣程集团影像馆欢迎您来与我们共同走进中国电影百年记忆系列故事。
——根据曹老师现场讲述整理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