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电影教育开了中国电影教育的先河。中国第一个拍摄记录片的人,说起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就是中国记录影片的创始人孙明经先生。孙明经先生山东掖县(今莱州)人,1911年在南京出生,父亲孙熹圣是最早和电影结缘的中国知识分子,是第一个把外文“cinema”叫“电影”的中国人。
父亲孙熹圣在去各地讲学和考察时,经常带着孙明经同行,并告诉儿子“多看照片和电影对广见识大有好处”。因此,在父亲的引领下,孙明经从小就获得了大量接触照片甚至是亲手照相的机会,之后更是得以接触电影,并萌发了浓厚的兴趣。
1920年,金陵大学三位大学生在郭凤仁教授指导下完成了一部教中国棉农种良种棉花的教育电影,年幼的孙明经模模糊糊地看到了电影的巨大力量,从此在心中确立志向:“做一个专门研究电影的学者”。1934年,孙明经大学毕业。毕业后,他始终牢记使命,留校任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电影高等教育专职教师,结束了“中国没有大学电影教师的时代”。从此,他便开始了终其一生的电影实践之路与从教育人之途。孙明经的电影教育,不是为了技术和艺术而工作,是为了民生,为了启蒙,为了国家的解放。
数年间,他跋涉于祖国各地和抗战的硝烟里,带着师生们独立拍摄完成了49部纪录电影,主持摄制了100多部纪录电影和科教电影,译制了66部外国电影,完成影片长达50000英尺。其中,大部分作品都见证着作者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征尘,承载着作者的一腔报国热情。
1936年,金陵大学成立了教育电影部,也就是后来的影音部。由魏学仁兼任主任,孙明经任副主任(后来接替魏学仁任主任)。在职期间,孙明经协助金陵大学电影教育部创办了三期电影电教培训班,开设了《动片摄制》、《静片摄制》、《教育电影与摄制》三门课,揭开了中国电影广播高等教育的序幕。同时这个机构也拍摄了非常多的中国早期记录影片,这些记录片真实的记录了中国电影在纪录片的领域里开先河的历史。而且这些影片也忠实的记录了中国历史在政治,经济,军事,民俗各个方面发展的风貌,是中国用影像学来记录中国历史第一手资料的机构。
1952年院系调整,孙明经和夫人率金大影音部部分师生和全部器材北上入京,与另四个单位合并成立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在电影学校,孙明经主持制定了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届摄影专业的教学计划,相继创建《电影摄影技术》、《曝光与感光》等多门课程。其内容涵盖摄影、录音、放映、摄录像等广泛领域。
作为中国电影教育先驱,孙明经培养了影视界的一代后起之秀,他们中的很多都成了后来中国影视界的重量级人物,其中包括后来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沈嵩生、刘国典等。
金陵大学影音部当年不仅在国内拍摄,还出国进行拍摄,我们国家第一次在四川自贡全面拍摄自贡井盐,用最古老的煮米桶的方法从地下上千米的深度用最简陋原始的工具向上提取盐乳的工艺,诸如此类古老的民间手工艺的记录影像资料很多都是由孙明经先生带领影音部的师生们拍摄的。这段影像后来拿到国外进行剪辑以后又回流到国内,但是很可惜在抗战期间流失了。在2012年的一天,美国一个著名学者访问中国,很慷慨的把他们大学里保存的这一段影像资料又回赠给了中国,因此才能让孙明经先生带领着中国最早的影音机构所拍摄的中国最早的盐乳提取史料这部纪录片能够再现在中国。
荣程集团时代记忆影像馆有幸收藏了这份金陵大学影音部公告的手稿,这部公告上面有吕锦瑷的亲笔签名,吕锦瑷是孙明经先生的太太,他们夫妇两个都为中国早期的电影教学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件手稿也全面客观了展示了中国电影在孙明经的带领下从拍摄故事片,戏曲片转而拍摄真实的纪录片这种焦点转换的一个历程。
追寻时代记忆,传承时代精神,荣程集团影像馆欢迎您来与我们共同走进中国电影百年记忆系列故事。
——根据曹老师现场讲述整理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