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 | русский

追寻时代记忆,传承时代精神——中国电影百年记忆系列故事之生死恨

        民国时期,大部分都是黑白电影,并且没有声音。当时看无声电影的时候电影屏幕两侧会用幻灯机打上白条显示出文字,对应电影里面演员说的对白,就像现在的字幕一样。发展到后来,幻灯片字幕变成了配音员在电影院现场对电影内容现场配音,一男一女两个配音员要演绎出电影里面男女老少各种各样的声音,因为当时录音的技术不成熟,所以只能现场配音,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工作。现在听起来这些事情可能很滑稽,但是在当年确是事实。

图片1

        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在荣程集团时代记忆影像馆里收藏着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的原本,生死恨是一部古典戏曲片,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影片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同名舞台剧为蓝本,对原剧进行了删减,用16毫米彩色胶片摄制,然后翻制为35毫米。虽然由于经验不足,以至影片的彩色不够理想,但毕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导演费穆在民国时期是真正的大众偶像,费穆执导的影片,显出了纯熟的技术。他擅长细腻的内心描写,在情绪的把握上恰如其分。镜头的角度和画面的构图也非常完美。从不同侧面对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哲理性的探讨。在艺术处理上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是名副其实的大导演。

        而这部剧的演员更是由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剧名角梅兰芳先生作为主演。在收藏的这本《生死恨》的原本上写着“主演:梅兰芳博士”,其实梅兰芳从小跟着父亲学戏,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毕业。之所以称梅先生为博士,是因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当时授给了两个人博士头衔:“东方文化学博士:梅兰芳先生”“西方文化学博士:卓别林先生”,由此可见梅兰芳先生在国际的地位已经可以跟西方喜剧大师卓别林先生相提并论了。提到去普林斯顿大学领奖还有个小故事,当时梅先生再去领奖的路上把脚给歪了,一瘸一拐的上台领奖时,卓别林先生把他随身携带的陪伴他出演过很多喜剧的标志性的拐杖送给了梅兰芳说:就让这根拐杖陪伴着你,就此让我们成为好朋友。梅兰芳非常痛快的答应了并且回赠给了卓别林先生来自中国苏州的丝巾。至此二位中西方文化艺术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多次互相拜访惺惺相惜。

        在当时彩色胶片稀缺,价钱非常昂贵,自从苏联成功研制出彩色胶片以后西方很多国家紧跟着研制出来,虽然方法不尽相同,色彩的还原度各有差异,但都尝试还原了一部分的色彩。中国想要拍一部彩色的影片是非常困难的,这件事也要感谢卓别林,当时柯达伊斯曼公司想请卓别林当广告代言人,卓别林跟广告公司的负责人说:我可以出任柯达公司在西方的广告代言人,同时我推荐一个我的好朋友作为你们在东方市场的彩色胶片代言人。因为当梅兰芳先生穿上鲜艳的京剧戏服,头戴五彩华翎,手拿手绢的扮相自然就是一个彩色的世界。柯达公司广告总监大喜过望,这正是他们在苦苦寻找的广告代言人。来到中国找到梅兰芳先生,通过友好的洽谈,一方面确认了柯达东方代言人的事宜,同时决定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所有的胶卷由柯达公司赞助。

        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费穆导演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彩色胶片一尺的价格是黑白胶片12倍,一个拍摄上的小失误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所以导演要求所有演职人员要像打仗的军队一样各司其职,明令禁止,不得浪费一分一秒,不得浪费一寸胶片。最终经过大家齐心协力,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顺利完成,在经过剪接后,于1949年3月在上海首场公映。这部戏曲影片在剧本改编和电影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等方面,为后来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追寻时代记忆,传承时代精神,荣程集团影像馆欢迎您来与我们共同走进中国电影百年记忆系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