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 | русский

追寻时代记忆,传承时代精神——中国电影百年记忆系列故事之哈尔滨新华公司简明价目表

        哈尔滨电影公司的建立要比内地电影公司的建立早了很多,因为随着中东铁路在哈尔滨通车,把大量的西方文化和资源带入了东北地方,而哈尔滨作为通商口岸,更多的接触到了新兴的文化形式,比如戏剧,电影等西方娱乐元素大量涌入这座城市。将哈尔滨的电影起源准确地定于1899年1月6日俄国人在哈尔滨香坊设置铁路俱乐部的建成时间,这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测,尚无实据(书证或物证)来证明,仅是推断而已。况且,俄罗斯引入电影的时间虽早,在1896年5月4日,但最初几年里由于影片的内容和艺术水平都还很低,一般只是在咖啡馆、游艺厅和餐厅里放映,还进不了一些高级的场所。而哈尔滨首家专业电影院出现的确切文献记载是在1905年12月25日,俄国随军摄影师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1864——1935)在位于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与石头道街(现西十二道街)交角处开办的“科勃采夫法国电影园”,之所以称之为法国电影园,是因为这里使用的电影机是法国生产的大公鸡牌电影机,这是哈尔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业电影院。

        中东铁路的建设为哈尔滨电影事业的兴盛开创了先决条件,哈尔滨最早电影放映的地点主要集中在道里区南港区和道外区,最初电影放映以及电影事业相关的业务都是由俄国人把控着,久而久之开始使用中方的管理人员,中方这些管理人员勤奋好学,对接受外来事物有非常敏锐的嗅觉,很快就掌握了电影放映的基本知识以及电影相关器材的采购渠道。而荣程集团时代记忆影像馆收藏着一件藏品:《哈尔滨新华公司简明价目表》。其中里面的一些内容写到:营业用大油模电机,影机零件,协轮式大号电影机,卷片木轴,镜头伸缩器,大号灯箱,电灯架,卷片机;这些东西都是电影的专用器材,而在1933年新华电影公司就已经在广告刊物上公开这些专业设备的租售价目表。里面的价钱也很有意思,举其中极光镜头的例子来说,这件藏品上标注极光镜筒租用一件的费用为10元钱,根据1933年东北的币值计算,10元钱能买3旦大米,3旦大米够一家4口人吃两到三个月,可想而知当时电影相关的配件有多么昂贵,而电影机自身的价值更是不可限量,所以在当时电影是真正的贵族的奢侈品。

        而这张藏品是双面的,一面是电影器材的租售价目表,另一面则是电影片源的租售价目表,内容写到:“活动影片目录表,金盒新片,片首有片名,字幕,后有终字,有头有尾,西洋大片,第一场《物野战》《火星旅行》《黑熊钓鱼》《龟兔竞走》《冒险王》,风景类,教育类”等等。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哈尔滨电影院放映的影片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之所以这么多影片可以在哈尔滨电影公司播放,因为俄罗斯建立了中东铁路以后,通过俄罗斯直跨欧亚大陆,一直把欧洲甚至美国的影片通过俄罗斯这个中转站迅速的传到中国的东北。所以在欧洲上流社会在欧洲的电影院看着最新上的电影的时候,哈尔滨的观众也同时能欣赏到同样的影片,1933年的中国就已经实现了现在的全球同步上映。

        电影产生了一个通过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前进导致工业文化以及异地文明向其他地方传播的效应,从文明的角度来讲电影传达了文化信号和信息是最快捷的,也是最容易为我们的观众所接受的,因此各个国家都把输出自己国家的电影作为首要任务,在当时中国电影还没有很多的羁绊,上一篇讲过中国的电影检查法是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才推行出来的,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的电影检查法,而在当时军阀割据的情况下,很多军阀独踞一方,不仅在军事上占山为王,同时在经济和文化上也在努力的独霸一方,因此自身也设立了很多形形色色的电影和文艺方式的检查法来控制当地的群众思想。比如当时的山西王阎锡山,为了不让外界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进入山西,就修建了一条窄轨铁路,所谓的窄轨铁路就是轨道的宽度跟全世界的铁路不是同一种规格,所有火车进入山西境内必须卸车换装到窄轨火车上才能通过。因此经济形式和工业形式的变更导致了文化传达方式的变更。通过荣程集团时代记忆影像馆收藏的这件藏品:《哈尔滨新华公司简明价目表》,一件小物件传达出来的信息量的巨大的,它直接折射了明国时期在1933年我国东北地区电影发展对于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息息相关的。

        追寻时代记忆,传承时代精神,荣程集团影像馆欢迎您来与我们共同走进中国电影百年记忆系列故事。